mpls历史
1997年4月,第一次IETF MPLS工作组会议,旨在通过MPLS解决四个项目。
1.扩展3层路由。在路由的前提下,用标签汇总转发信息。
L3VPN就是汇总转发的例子。边缘路由器需要维护每个VPN相关路由信息,但核心不需要。那么,任何边缘路由器仅维护与VPN有关的路由信息,所有路由器不需要保存所有路由表。
2.提供更灵活的路由服务。用标签识别要接收指定服务的指定流量,如 QoS。然后用标签构建目的地的不同显式路径。
MPLS具有QOS的能力,也有流量工程能力,使数据包沿着指定的显式路径转发。这两个能力在DiffServ-TE中结合在一起使用。
3.提高性能。用标签交换优化网络性能。
因为现代路由器、交换机在硬件中执行数据包转发,因此IP和MPLS数据包的转发速率相似。但“优化网络性能”意味着不只是单个节点的性能。可通过使用流量工程避免拥塞,并使用快速重新路由减少网络中链路或节点故障对流量的中断。
4.简化路由器与基于cell交换的技术集成。
a.让cell交换机充当路由器的对等体(从而减少路由器维护的路由对等体的数量;
b.使有关物理拓扑的信息可用于网络层路由;
c.采用通用的寻址,路由和管理。
被路由器包围的ATM核心通常是全网状连接,这种overlay模型难以扩展。因为路由邻接数量随路由器数量的而指数增加,因此需要ATM交换机充当路由器的对等体。
关注了解更多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