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PLS网络构成的基本单位是LSR(标签交换路由器),这些LSR构成了MPLS Domain(MPLS域),位于MPLS域边缘、连接其他网络的LSR称为LER(Label Edge Router、边缘路由器),MPLS网络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:
Ingress LSR(入站LSR):报文的入口LER,负责为进入MPLS域的报文添加标签。
Transit LSR(中转LSR):MPLS域内部的LSR,根据标签沿着由一系列LSR构成的LSP将报文传送给出口LER。
Egress LSR(出站LSR):报文的出口LER,负责剥离报文中的标签,并转发给目的网络。
LSP(标签交换路径):LSP指的是报文在MPLS域内转发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。关于LSP的建立,文章后面会介绍到。
Transit根据报文上附加的标签进行MPLS转发,Ingress和Egress负责MPLS与IP技术的转换。
一个IP报文进入MPLS域之前,会被入站LSR压入(Push)MPLS标签头部,形成标签报文。一个标签报文可以包含一个标签头部,也可以包含多个标签头部。一个标签头部的长度是固定32bit,一共包含四个字段:
1.标签(Label):用于存储标签值。
2.Experimental:主要用于CoS(Class of Service)。
3.Bottom of Stack: 也被称为栈底位,如果该字段位置为1,则表示本标签头部为标签栈底,那就意味着该标签头部后便是IP头部;如果该字段值为0,则表示本标签头部并非栈底。
4.TTL(生存值):用于防止网络中出现环路时,标签报文被无限制转发。该字段与IP报文头部中的TTL字段作用非常类似。
MPLS体系结构被分为两个独立的单元:控制平面和转发转发:
1.控制平面:负责产生和维护路由信息以及标签信息。
2.转发平面:即数据平面(Data Plane),负责普通IP报文的转发以及带MPLS标签报文的转发。
3.FEC:将相同特性的报文导入同一条LSP
4.NHLFE(下一跳标签转发表项):用于指导MPLS网络标签的转发。每个NHLFE都包含着Tunnel ID、下一跳IP地址、出站标签、出站接口、标签操作等信息
5.ILM(入站标签映射):ILM体现的是入站标签到NHLFE的映射关系,ILM包含Tunnel ID、入站标签、入站接口、标签操作等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