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PLS名词解释:
MPLS domain---MPLS域,MPLS工作范围
Edge LSR(PE)--边界标签交换路由器,工作在MPLS域的边缘,连接的时MPLS域外设备
LSR(P)--标签交换路由器,整体工作在MPLS域内的设备。
MPLS的次末跳 – 倒数第二跳 默认执行
边界LSR将本地的直连网段传递给MPLS域内邻居后,LDP分配标签号为3,告知倒数第二跳设备它的身份;导致倒数第二跳设备在查询LFIB表后,已知转发路径的前提下提前弹出标签,使得最后一跳路由器均只需要查询FIB表; 否则最后一跳路由器在查询LFIB表后,弹出标签还需要查询FIB;
使用mpls解决BGP的路由黑洞
MPLS协议并不会为通过BGP协议学习的路由条目分配标签号;
而是在访问这些BGP路由目标网段时,在流量中压入到达这些网段的BGP下一跳设备地址的标签号;
例:R2从BGP邻居5.5.5.5 学习到6.6.6.0 网段的路由;R2在访问6.6.6.0 时,将在数据包中压入到达5.5.5.5ip地址的标签号,来穿越中间没有运行BGP协议的设备;实现打破路由黑洞;
RD:路由区分,格式X:X
VRF:虚拟路由空间
VPNV4路由----》IPv4路由+RD+RT,借助BGP社团属性传递,BGP? V4+(MP-BGP)
RT:用于区分不同的目标
1、CE将私有路由传递到PE端
2、PE端在收到不同CE发送过来的相同网段路由时,使用RD值进行区分---格式X:X? 32位
3、PE端将附上RD的私有路由不能直接装载于本地公有路由表中,需要放置到对应的VRF(虚拟路由转发)空间内;之后再路由付RT值,用于传递到对端PE设备,对端区分信息;VPNV4路由=普通IPV4路由+RD+RT
4、VPNV4路由需要MP-BGP来进行传递;对端基于RT值,将路由装载到对应的VRF空间内,再共享给对应的CE;
5、控制层面工作完成后,数据层面需要基于MPLS来工作,由于数据层面不能携带RD/RT值;
故mpls将在数据包中压入两层标签,外层标签用于超越中间设备,打破BGP路由黑洞;
内层标签用于对应VRF空间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