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PLS(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,多协议标签交换)起源于IPv4(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,因特网协议版本4),最初是为了提高转发速度而提出的,其核心技术可扩展到多种网络协议,包括IPv6(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,因特网协议版本6)、IPX(Internet Packet Exchange,网际报文交换)和CLNP(Connectionless Network Protocol,无连接网络协议)等。MPLS中的“M”指的就是支持多种网络协议。
我们知道传统的ip转发技术是基于路由表的,也就是说一个从入口来的数据包路由要检查ip路由表才能做转发,这样的IP数据包网络,在网络设备传递数据包时,是根据数据包的IP包头信息进行交换的,也就是网络设备根据包头中的目标IP地址,来决定从哪个接口转发出去。
所以在数据包当中,指导设备正确转发数据包的就是IP地址信息,而IP地址只是数据包的一个标识而已。
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打个标签让路由通过硬件识别这个tag,从进行转发,这样岂不大大节省路由器处理数据包的时间,这就是MPLS产生的原因。不过那时还木有CEF MLS 这样的技术。